云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 /
理论宣讲分中心 教育卫生分中心 文化体育分中心 法律与科技科普分中心 融媒体分中心
云阳县文明实践所 /
青龙街道 双江街道 盘龙街道 人和街道 江口镇 南溪镇 凤鸣镇 高阳镇 平安镇 红狮镇 故陵镇 龙角镇 沙市镇 栖霞镇 黄石镇 巴阳镇 渠马镇 双土镇 路阳镇 鱼泉镇 宝坪镇 农坝镇 桑坪镇 云阳镇 云安镇 双龙镇 清水土家族乡 水口镇 蔈草镇 泥溪镇 养鹿镇 后叶镇 龙洞镇 堰坪镇 大阳镇 耀灵镇 洞鹿乡 上坝乡 新津乡 普安乡 石门乡 外郎乡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创建 > 正文

“好东西总会有销路” 云阳“外郎藤编”沉寂多年后火爆市场

发布日期:2020-12-21 10:55 来源:重庆日报
摘要:“学会藤编,在家里抽空编就能赚到钱,一天轻松赚个百八十块钱。”12月18日,在云阳县外郎乡金竹沟社区举行的非遗(藤编技艺)扶贫培训开班仪式上,市级非遗“外郎藤编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凌建云对30名学员说。

2020-12-21-004-276022-1.jpg

12月18日,云阳县2020年非遗(藤编技艺)扶贫培训现场,村民在学习藤编技艺。(受访者供图)

“学会藤编,在家里抽空编就能赚到钱,一天轻松赚个百八十块钱。”12月18日,在云阳县外郎乡金竹沟社区举行的非遗(藤编技艺)扶贫培训开班仪式上,市级非遗“外郎藤编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凌建云对30名学员说。

凌建云去年创办的藤编公司,今年纯利润已超过50万元,还带动了当地数十名村民就业、增收。他笑称:“藤编产品供不应求,现在最大烦恼是缺人手。”

传承200多年的藤编手艺为何受到市场青睐?又如何成为带动村民致富增收的“法宝”?

自幼学习藤编

产品远销多省

凌建云今年49岁,从14岁开始跟随父亲、哥哥学习藤编技艺,在自家作坊制作、销售以藤椅为代表的藤编产品。

“1990年左右,3个哥哥都外出务工了,父亲执意要我传承藤编技艺。”凌建云说,编织一张藤椅工序繁多,一般需要两天时间,他也曾想过外出闯荡“赚大钱”,“父亲反复说,甩掉这门手艺太可惜了,只要编得好,藤编产品不会被淘汰。”

就这样,凌建云留在父亲身边,靠编织藤编产品生活。“那时我们父子俩一个月能卖30多张藤椅,一张卖16元。”凌建云说,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坐藤椅,父亲技艺娴熟,编织的藤椅经久耐用、造型美观,是畅销货。

父子俩还琢磨出70多种藤编产品,编织的果盘、藤箱、摇篮等产品除了在当地走俏外,还远销湖北、山东、福建等地。

坚守藤编手艺

重新闯出市场

在凌建云的印象中,2005年起,藤编产品逐渐被排挤在家具市场外。

“当时皮质、布艺沙发风靡一时,很多老乡觉得藤椅老土,不愿意花35元购买。”凌建云说,他为此发愁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从亲戚口中得知种植平菇简单易学、市场效益好后,他才新找到赚钱的门路。

2005年,凌建云率先在外郎乡引进优质平菇菌种,搞起了平菇种植。仅靠种植平菇,他一年收入能达8000元。“还编什么藤椅,还不如一门心思种平菇。”很多乡亲这么对凌建云说。凌建云听后总是笑笑,他心里寻思:“这门祖祖辈辈传承的手艺我可舍不得甩,好东西总会有销路。”

2005年以来,凌建云一边种平菇,一边编藤椅,他等待着藤编技艺重新焕发生机的机会。2012年,云阳电视台播出了凌建云传承藤编技艺的故事,让一度沉寂的藤编产品重归大众眼前。“电视台播出不久后,我就收到了一个200张藤椅的订单,一张藤椅售价200元,我又看到了销售藤椅的光明前景。”凌建云说,他还在当年接到一个300张藤椅的订单,起初犹豫了几天,最后咬着牙答应了,“我雇用村民,教他们编织藤椅,最终用半年时间完成了这些订单。”效益越来越好后,凌建云在乡上买了房子和门面。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提高,越来越喜欢原生态的产品,云阳藤椅环保、舒适,所以受到更多人喜爱。”云阳县文化馆馆长付官春说。

非遗活态传承

让藤编技艺发扬光大

近年来,凌建云常常在市文旅委、县文化馆组织下参与展会,推介藤编产品的同时,还获得了不俗的经济效益。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凌建云参展的藤编产品销售一空,还接到了近5万元的订单。“国家很重视非遗技艺的传承,我要把藤编技艺传承下去。”他说。

如何传承?凌建云在当地成立了公司,不仅吸纳当地近20个村民成为公司员工,还带动20多个村民灵活就业,“村民可以在家里带娃的同时编织藤编产品,公司会统一收购和销售合格产品。”

此外,去年9月,在市文旅委、云阳县文旅委等部门的组织和支持下,2019鲁渝共建云阳县藤编手工技艺培训班在泥溪镇开班,农村建卡贫困户、场镇零就业家庭、农村留守妇女等50余人跟随凌建云学习了藤编技艺。凌建云说,他希望藤编技艺发扬光大,外郎乡成为藤编之乡。

“我们正建设云阳非遗网络商城,将把藤编产品作为重点产品推介,让云阳藤编搭上网络快车走向全国各地。”付官春说,藤编产品如果能够形成规模化生产,将会让更多从业者尝到甜头,激励更多村民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过上幸福生活。

记者 赵迎昭